在我国绵长的海岸线上,有一种甲壳动物凭借鲜美的肉质和独特的外形,成为海鲜市场上的“常客”,它就是铜蟹,因为他的身体和抓子边的颜色程紫铜色,所以,人们叫它铜蟹,更被人熟知的名字是梭子蟹。这种穿梭于浅海的生灵,不仅承载着海洋的馈赠,更串联起人与自然、饮食与文化的紧密联系。
铜蟹,我小时候就见过,吃过,因为我二姑的婆家是沿海边的渔民,她家里有船,每年清明节期间,她都会送好多铜蟹给我们家,我祖母都会把蟹子煮熟,分给左右邻居一个两个,吃个稀罕。
那个年代,人们是不舍得整只整只的吃,一般都是把蟹子煮好了,扒开,把蟹肉抠出来,用鸡蛋、面粉糊糊,做蟹汤吃,这样大家都能吃到蟹子,那些蟹爪子(也叫腿)和蟹钳子给孩子们啃,打打馋虫。
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,市场上的蟹子也就是七八毛钱一斤。我结婚怀孕了想吃蟹子,我爱人也才买了两个(因为那时候我们每个月的工资才三四十元,不舍得花),煮熟后也不舍得自己吃,扒开蟹壳抠蟹肉做糊蟹汤吃,啃蟹爪子解解馋。
展开剩余77%当时我们住在海头镇中学,我堂姑家是海边小口村的渔民,在一个星期天,我骑车去我姑姑家里。我大姑叫我表妹带我去码头等我大姑父的船靠岸。等到船靠岸了,我和表妹踩着踏板上到船上。我大姑父叫我们到船仓里吃黄鲫鱼。因为他们出海在船仓里面做饭吃。锅里还有一些熬熟了黄鲫鱼,我就着一个地瓜干煎饼,吃了一盘。
我大姑父跟船老大嘀咕几句,船老大就把船上十个铜蟹给我们拿走(其他都是鱼)。到家后,我大姑就把蟹子放锅里煮熟,给我吃一个,其余的都让我带到学校,我吃了两天才吃完。这件事情,我至今难以忘怀。
后来,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,渔船剧增,渔民大多数都是开大轮船到大海里扑捞。人们开发的鱼塘、虾塘、蟹池子在沿海地区到处都是。
养殖的鱼虾蟹,市场上到处都有。价格分雄雌(公母)、大小不等。从八十年代初的一元一斤,现在都翻到十倍百倍,卖20到200元不等。
但是,我们吃蟹子还是经常的。因为,我婆家家族很大,养殖户好多个,每年到秋天收蟹子的时候,他们都会送好多蟹子给我们。
我们家吃蟹子都放在饭后吃。吃饭的时候,我会跟家人说:“饭不要吃得太饱了,留肚子啃蟹子。”
因为有“蟹过无味”之感。蟹子的味道太鲜美了,吃了它,再吃其他的饭菜就感觉没有味道了。
还因为,吃蟹子得两只手并用,方法是:把煮好的蟹子,拿一个剥开蟹壳后,掰下一个大钳子,用它把蟹壳里面的黄抠出来吃,再把蟹嘴、腮、胃抠下来扔掉,再一掰两半,露出雪白的蟹肉,用大钳子把蟹肉抠出来吃。
公蟹子的黄是薄的,母蟹子的黄是软硬的,有人爱吃公的,有人喜欢吃母的,也可以交换着吃。吃蟹子的场景很愉快,用大钳子抠蟹肉那个场面很特殊,并不是像有人说的“摇头晃脑,吃相难看”,其实很温馨很雅致。
人们对梭子蟹的食用方法可谓花样百出,不同地区的做法都融入了当地的饮食文化特色。我的家乡是黄海之滨,吃法有:
1、水煮:习惯说法叫“炸”,一般煮15—20分钟内即可。
2、清蒸:这是最能体现梭子蟹本味的做法,将鲜活的梭子蟹洗净后整只清蒸,出锅后蘸上姜醋汁,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蟹肉的鲜甜,是沿海地区家庭餐桌上的常见菜式。
3、炒蟹股:把梭子蟹切块,与葱姜蒜、辣椒等调料一起爆炒,香气四溢,口感浓郁,适合喜欢重口味的食客,一般是饭店里常见。
4、做蟹渣:即用小的蟹子,去壳、剁去爪子的下半部分,捣碎放盐腌制(这种保存时间比较长)。
5、深加工:
那些做海产品的商家,会把梭子蟹加工成蟹肉罐头、蟹酱等产品,便于保存和运输,让内陆地区的人们也能品尝到它的风味。
梭子蟹的风味还与季节密切相关。秋季是梭子蟹最肥美的时候,经过夏季的觅食积累,蟹肉饱满,蟹黄、蟹膏充足,此时的梭子蟹堪称“海中黄金”。
在我的家乡,铜蟹(梭子蟹)不仅是餐桌上的美食,更融入了节庆文化——中秋、国庆前后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蟹子,成为许多家庭的传统,寓意团圆美满。
啊,铜蟹,你是我海鲜食品中的最爱,你是海洋里的极品!
你的存在,不仅丰富了海洋生态系统,更以独特的风味成为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让人们在品尝鲜味的同时,也感受到大海的辽阔与慷慨。
作者简介:卢秀莲,女,网名映日荷花,中共党员,中学高级职称,语文教师,市作家协会、赣榆区作家协会会员。现有百余篇文章在《中国乡村》、《连云港日报》、《赣榆文艺》报刊杂志及孔雀文化、文化佳园、今日头条、华文原创、苏北文学等微刊上发表。
发布于:江苏省股票配资首选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