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能想到,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样一幕:一位高高在上的王爷,腰上一使劲,竟然能把重达300斤的铜大缸像提水桶一样举起来,摇摇晃晃地在院子里转来转去。这个人不是民间的“壮汉”,而是明朝的汉王朱高煦。他的力气大得让人瞠目结舌,野心更是大得惊天动地。但这么一位虎虎生风的王爷,最后会怎么落幕?他为什么走向一条不归路?谁又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?背后又藏着多少不能言说的玄机?这些谜题,今天我们就要掰开揉碎、挑明讲透。
历史,总是在一团乱麻的争吵和对抗中展开。朱高煦,这位“力能扛鼎”的王爷,从小不服管,尤其不服自己的哥哥朱高炽。他觉得自己身为皇子的亲儿子,外公又是明朝名将徐达,舅舅徐辉祖更是沙场老将,怎么也轮不到身体虚弱、性格温和的哥哥朱高炽来继承大统。于是一场兄弟间明争暗斗缓缓拉开大幕。皇位归属于谁,父亲朱棣掂量再三,最终还是按规矩让年长的朱高炽做了太子,这让朱高煦心里憋着一股无名火。明面上,他是“孝顺”地留在父母身边,实际上心里早已暗潮涌动。等朱棣一死,哥哥登基,他的反叛情绪彻底爆发。朱高煦要的是皇位,不是藩王;要做天子,不甘屈居人下。当年,他父亲朱棣发动的“靖难之役”能把江山改天换地,朱高煦凭什么不能复制奇迹?故事至此激烈争议:到底是顺从家法还是拼个你死我活?到底该按规矩做事,还是该给能者上的机会?可朱高煦的真正底牌,还没亮出来,他的野心究竟有多大,又有谁能挡住他的锋芒?咱们接着看下去。
历史的每一步都像剥洋葱,越剥越辣眼睛。朱棣去世前,明面上对朱高煦“赏罚分明”:该给王爵给王爵,该派往哪就派往哪,但朱高煦打死不愿意安心去当安稳的藩王。有时候,朱高煦耍赖皮:说自己思念父母,想留在身边,朱棣看着眼前这个二儿子,一时半会儿还真下不去狠心。可没想到,一旦老爸撒手人寰,哥哥上台,分封方案一落实,朱高煦马上开始蠢蠢欲动。他狡猾地利用父辈“靖难之役”的成例,自己打出了“替天行道,清君侧”的大旗。别看他力大如牛,关键时候还挺会琢磨。老朱家内部,能打硬仗的将军越来越少,皇上朱瞻基连带兵的底气都没多少。老百姓们看到这么折腾,谁都捏一把汗;能不能像当年朱棣“北伐成功”那样再杀个回马枪?有人支持分封制度稳定天下,有人认为“英雄不问出处”,皇位当让给最能扛事的那一位。这时候,千家万户议论纷纷,赌朱高煦赢的还真不少,大家都觉得,这哥们儿家世好、实力强,说不定真能干一票大的。
局势貌似平静下来,实际上暗流依旧滚滚。朱高煦起兵,消息传到京师时,朱瞻基第一反应是慌。自己身边的将领,不是吃老本的前辈,就是怕事的书生,谁也不是那种能带兵拼命的人。朱高煦更是自信满满,得知对面主帅竟是昔日手下败将薛禄,更是喜上眉梢。他摆出一副“稳准狠”的姿态,宴请众将,宣称对手不堪一击。朱瞻基这边,满朝文武胆战心惊,有人甚至说了实话:别看咱们派将出征,一接到军令,壮汉都变脸;真要打起来,没几个敢拼命的。有人怕朱高煦手下原都是朱棣旧将,感情深、关系铁,一旦形势不妙,说不定起内讧、倒戈投敌也是分分钟。朝中唯有老将张辅自告奋勇,说带两万兵就能干掉朱高煦,可朱瞻基不敢全信,私心忌讳他倒戈反水。老百姓一看:“这不跟当年建文帝败给朱棣的场景差不多嘛?”可是,这种紧张氛围下,朱瞻基却又犹豫不决,遭遇重大决策难题。此时的太平,不过是假象,历史的车轮,正碾过看似温和的表面,暗中已埋下了剧烈震荡的伏笔。
正当世人等着看朱高煦如何翻盘,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反转发生了。历史突然来了个大转弯:本该派遣薛禄“打酱油”的朱瞻基,在智囊杨荣和夏原吉的联袂劝说下,居然扭转了消极态度,鼓起勇气,决定御驾亲征。杨荣一席话说得妙:“将帅无能士兵自乱,为了大局,您得亲自去!”夏原吉则拿出“李景隆当年崩盘”的案例吓唬皇帝。两个老臣联手,终于让朱瞻基咬牙下定决心。说干就干,朱瞻基铁了心,不等朱高煦将兵马整好,率兵突击,先声夺人。汉王军队一看皇帝都到了,“朝廷无罪招降”的赦令一起,许多原本担心的将领和士兵立刻“倒戈”,全场形势逆转,朱高煦才刚要展现身手,却被人从后面“捅了刀”。前文铺垫的危机此刻全面爆发,原来真正的胜负关键不在武力,而在智谋和决断。谁能想到,溃败的不是兵强马壮的朱高煦,而是坐镇宫里的“书生皇帝”成了决胜王牌。这一切,谁说不是命运在捉弄人?
正当大家觉得尘埃落定时,危机其实并没有完全解除。朱高煦兵败被俘,史书记载他最后还试图在狱中反抗,甚至靠惊人的气力把300斤大缸举起,最后却被投进缸中灌炭活活烧死。看着他九个儿子也被处死,整个汉王之家一夜间烟消云散,老百姓都觉得心寒。可政局真的平稳了吗?别看表面风平浪静,朝廷内部的旧臣、武将依然心有余悸;赵王朱高燧本有可能暗中响应,只是因为战势发展太快,无从下手。朝堂上,功臣们开始更加分裂,有的对新皇帝有了芥蒂,有的担心结党营私后被清算。朱瞻基看似稳坐龙椅,背后得罪一大片心腹,朝政隐隐有了隐患。江山稳了,人心却疏远。不仅如此,功高震主、拥兵自重的问题更加突出,文官集团和武将集团矛盾激化,表面上“歌舞升平”,实则暗潮潜伏。历史像极了风雨江湖,永远没有真正的平静日子。
照朱高煦这份能力和战功,要搁今天,可能早就成了企业高管甚至开创自己“王朝”了。可惜历史没给他这个机会。有人说“守规矩就是最大的本事”,也有人反讽:“那要是每个人都循规蹈矩,历史还有多少精彩可看?”你怎么看:是该让能者上位,即使“不合格”,还是凡事规矩第一,哪怕错失真龙?你支持哪一方?你觉得,凭本事逆袭的朱高煦和靠制度稳坐江山的朱瞻基,谁才最值得咱们当代人学习?评论区见!
股票配资首选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